返回列表 编辑 切换书籍有效性 上传封面 修改BasePV
新城市.新生活——2010广州亚运会的规划与建筑
分类 建筑/建工类- 城市规划/市政工程 - 城乡规划与发展研究
ISBN 978-7-5618-3489-3
开放标志
尺寸 255mmx280mm
字数 238 千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 广州市规划局,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 主编
印次 第一次
版次 第一版
定价 280.00
印张 28
包装 精装
出版日期 2011-03-01
印刷日期 2011-03-01
PV
Base_PV
页数 293
购买地址 https://item.jd.com/10663968.html?dist=jd

内容介绍 编辑


亚运会是亚洲最大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2010年第16届亚运会的举办使广州成为历史上第三个承办该会的非首都城市。国内外经验表明,好的城市规划与建筑设计对亚运会的成功举办和广州城市长远发展均至关重要。因此,在亚运会召开后出版《新城市 新生活——2010广州亚运会的规划与建筑》一书非常有必要。本书作为广州规划者对亚运会的一份献礼,是对自申亚八年以来亚运会相关规划与建筑设计成果的回顾总结,也是对申办亚运以来广州城市规划与发展成就的记载,为亚运会后广州谋划更大的发展提供参考。
在广州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亚运会相关的城市规划与设计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和全省宜居城乡“首善之区”的目标,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申亚规划研究阶段。为配合广州申亚工作,对赛区布局、拟建场馆设施选址和亚运村规划进行系统研究,为成功申亚提供了技术支持,也为此后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第二,规划研究和行动计划阶段。借鉴国内外大型赛事主办城市的经验,开展深入、全面的城市规划与研究,并落实为切实可行的项目行动计划。第三,具体项目规划与建筑设计阶段。针对场馆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基础设旋等项目,精心规划与设计,以满足亚运会成功召开和提升广州城市功能与形象的要求。
在整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业运规划的五个原则:1.多中心、多功能的场馆布局;2.场馆建设——地区发展联动;3.亚运场馆及配套设施与城市公共配套相结合:4.亚运场馆与大众健身相结合;5.因地制宜与勤俭节约。按照以上原则,我们组织开展了大量的规划与设计工作,包括城市规划研究、重点地区规划、场馆设施规划与建筑设计、人居环境综合整治规划设计等方面。具体而言,亚运规划与设计1:作有以卜.几个特点。
一、亚运会与城市战略规划实施有机结合,拉开城市总体布局。相关研究表明,国内外大型赛事的场馆布局有相对集中和分散布局两种基本模式。广州战略规划提出广州将形成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型的空间结构。为了更好地促进规划空间结构的形成,广州与战略规划相结合,采取了分散式布局模式,以合理拉开城市总体布局。如将亚运城选址于广州新城,适时启动了广州新城这一重要的战略空间,有利于“南拓”战略的实施;广东奥林匹克体育中心周边的进一步优化提升也将进一步拉开广州“东进”战略的空问格局。
二、突出岭南风格和地方特色。为了体现“中国特色、广东风格、广州风采”,规划和建筑设计中充分考虑了广州文化、地理、气候等特征。如亚运城的组团式布局体现了岭南水乡空间布局的特征,沿河规划了岭南风情文化街,运动员村设计运用了蜗耳山墙等岭南传统建筑符号;广东奥林匹克游泳跳水馆采用双色螺旋流动造型,外立面白、蓝色相间,巧妙隐喻了广州“云山珠水”的城市地理特征;南沙体育馆借鉴富有肌理变化的“海螺”外壳作为造型设计的意向,蕴涵了广州海洋文化的特征。
三、综合考虑赛后利用。首先,场馆规划结合城市化发展的需要。广州正处于快速城市化的过程,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十分迫切。因此,亚运会新建、改造的一批体育设施,赛时能满足比赛的需求,赛后能为广大市民健身服务,继续发挥作用。二者进行了结合,以利于赛时与赛后的成功转换。其次,合理控制新建场馆数量,以减少建设和赛后维护费用。本届亚运会场馆建设以改造利用原有场馆为主,70个比赛训练场馆中,新建场馆只有12个。第三,亚运设施进行合理改造,赛后有效使用。如亚运城运动员村、媒体村和技术官员村赛后作为商品房使用,媒体中心将改造为主题式购物中心,工作人员居住区将改造为中学、小学和综合医院等。
四、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综合交通系统。为了满足亚运会赛时对交通组织的高要求,规划实现了82%的比赛场馆有高快速路对外联系,其他场馆也有不少于2条主干道对外联系,80%的场馆与地铁相连。至亚运会开幕前,广州火车南站建成并投入使用,白云机场二期工程完成,广州的地铁里程达到236千米(其中从申亚成功至开幕增加了177千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第一条BRT专用线开通,在内环路和环城高速公路之间开通了环形快捷路,交通设施水平上了一个台阶,整个城市的交通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
五、倡导低碳节能,推动新技术应用。在亚运城等项目的规划设计中,采用了集中供热、市政共同管沟、地源热泵、太阳能供电、屋面绿化等技术和方法,以最大限度地减少能量消耗、减少碳排放,力求创造一个低碳宜居的城市环境。亚运会场馆设施建筑设计中,参照国家绿色建筑标准,充分考虑亚热带湿热多雨的气候特点,广泛采用自然通风、采光设计,应用多种新技术与新型环保节能材料,努力实现低碳节能,如亚运城运动员村居住建筑较一般建筑节能约65%。
希望通过本书能与广大读者分享我们对亚运规划工作的思考,也希望大家不吝赐教。广州的规划者将同心协力,把城乡规划工作推上一个新高度,为广大市民创造新生活做出新的贡献!

图书目录 编辑


use_picture_instead

作者介绍 编辑


not found

防伪码


批次 生成时间 生成者 防伪码数量 开放标志

没有任何记录!

在线试读 上传PDF预览


编辑推荐


多媒体资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