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介绍
编辑
从梦想出发,寻找建筑文化的痕迹,不仅需要守望精神,更离不开豪情般的书写。为研究中国建筑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世纪历程,用google检索关键词“文化产业”,其结果竞有万条之多,内容已涵盖了时事新闻、学术论文、业内外人士博客等。毫无疑义,中国建筑文化遗产的发展走向与国家文化振兴的步伐一样,正经历着改革,正从繁荣走向跨越。虽然,十年弹指一挥间,但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已开辟新天地,这是本辑首推该选题的基本用意。
然而在我们盘点并树立中国建筑遗产界发展事件时,暮然回首心依痛,因为2012年5月14日这个黑色的祭日:中国古建筑泰斗、我们的名誉总编辑罗哲文同志仙逝.,虽然我们情感在宣泄,但冷冰冰的记忆终成事实。5月1 7日我代表编辑部随学会领导来到熟悉的罗老家,尽管满目已是鲜花的海洋,但伫立在那仍承受着“人去屋空”的悲痛感,长久地失语;5月20日八宝山公墓的追悼会是上千人参加的盛大悲壮式,相信如此场景不会再发生;6月6日颐和园清工务部召开了“罗哲文同志追思会”,是我已好久未曾感受到的真挚悲情,我看到参会的二十几位建筑、文博界大家都失声落泪,这里有文物界元老谢辰生,原国家文物局局长、现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文化大家舒乙……
6月13日中国文物学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召开,单霁翔院长当选第七届中国文物学会会长,他在常务理事会上的讲话首先深深缅怀罗哲文老会长。我想,当下中国或许还有为数不多的七十多载为事业耕耘的文化大家,它提醒我们要护佑好这些现“存”的诸“国宝”!如果说,周汝昌老人的西去使“红学”追本溯源断了一家之言,那么,罗公的仙逝更让中国营造学社的“见证史”风采难见。虽当下没有人能留住飞逝的岁月,但我们文化遗产人可用自己的生活足迹,延伸前辈伟大的心灵诉求。重要的是,单霁翔会长这篇仅2 500字的讲话,实际上道出了对未来做好中国文物学会乃至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的又一个“顶层设计”,强调要解放思想,拿出魄力,体现改革发展的张力。面对中国城市化进程比之其他社会进程有更强聚焦意义的现实,中国城市化发展的文化自觉与自信就尤显重要。做建筑文化遗产传播的编辑家并非口号,它重在要实现当代知识人向文化人的转化,这种文化人应有的品质是:理想更高远、取向更执著、精神更开拓、性情更开明,充满一种气度、风范及品格。建筑文化遗产的编辑出版不同于一般时尚书,它更需要使命感与责任感,它更需对建筑遗产理论、事件、人物乃至标志性作品的敬重、敬惜、敬畏与敬勉,只有承前启后,才会推陈出新。为此要尽快培育建筑遗产事业的编辑团队,使之成为出版界的专家、跨领域的杂家及文化认知的大家,尽管这绝非易事,但这是建设国家建筑文化遗产的目标使然。
图书目录
编辑
学科建设
金磊 文化遗产学格局建构的学术根基
单霁翔博士文化遗产观点评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