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列表 编辑 切换书籍有效性 上传封面 修改BasePV
绵竹年画:陈兴才、李芳福、陈学彰
分类 其他类- 其他丛书 - 中国木版年画传承人口述史丛书
ISBN 978-7-5618-3714-6
开放标志
尺寸 160mm×235mm
字数 254 千
出版社 天津大学出版社
作者 郭平,刘晓琰
印次 第一次
版次 第一版
定价 85.00
印张 12.25
包装 平装
出版日期 2011-01-01
印刷日期 2011-01-01
PV
Base_PV
页数 195
购买地址

内容介绍 编辑


绵竹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认定的1 8个年画产地之一,上世纪90年代建立了年画博物馆,保留了比较丰富的文化遗存,并且至今仍有活态传承,两位高龄传承人陈兴才和李芳福分别是南北两派年画彩绘技艺的代表性人物。大地震发生之后,他们的安危牵动了正在国外访问的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的心。冯主席第一时间打来电话,向相关部门负责入询问传承入的情况,得知他们平安,长吁了一口气。6月,他亲赴震区考察,看望传承人。在年画村的断壁残垣前,冯主席说了一句充满希望和豪情的话语: “人在,民间文化就能转承。”几个月后,天津大学冯骥才文学艺术研究院便派出学术小组,赴绵竹采录传承人口述史。可惜,由于震后造成的种种不便,未能成行。
当终于有合适的机会去抢救绵竹年画传承人记忆的时候,已经是2010年1月了。学院的两位女老师带着录音、录像和拍照设备,在一个隆冬的傍晚抵达了画乡绵竹。一路上,碧绿的麦田,窈窕的树木,还有金黄的油菜花消弭了震后的一些沧桑感。然而,当日光朗照,近距离端详绵竹的时候,我们的心底仍然忍不住颤抖。倒塌建筑物清理后留下的空白,危楼躯体上的裂痕,还有一排排蓝顶子板房,一群群来自全国各地带着安全帽的援建工人,城乡上窒弥漫的大型载重车扬起的尘埃,这一切让人心绪无法安宁。
传承人们还好吗?尽管有约,但见到他们之前,那份惦念是悬空的。
正如我们的民间文化生生不息、永无止境一样,绵竹的艺人和文化工作者们在废墟上重新描画出鲜艳夺目、灿烂迷人的年画来。
九天的时间里,在绵竹年画博物馆的帮助下,我们采录了传承人陈兴才(包括其儿孙)、李芳福和陈学彰,他们脑海中关于年画的记忆丰富多彩,工艺流程演示娴熟完美。年画已经成为他们生命的一部分,是灵魂的依托。
自然灾害、政治运动、制度约束、文化变迁……种种因素的作用下,民间文化可谓命运多舛,然而,草根性令其保持顽强的韧性,每当春风拂来,总会是葱郁一片。就像大地震过后的绵竹年画,灾难带来的不是灭绝,而是复兴。我们所看到的重建景象,正是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的写照。就在紧张整理几位传承人口述史资料的时候,绵竹年画博物馆馆长胡光葵打来电话,告诉我们一个好消息:馆舍的危房已经整修完毕,可以重新对外开放了。作为遗产保护的一种重要措施,博物馆拥有无以替代的实物保存、展示和科研功能,与活态传承相辅相依,共同为延续民族文化基因发
挥着效用。
令人欣慰的是,几位传承人都有儿孙和徒弟继承手艺,尽管在一代接一代的传续过程中,传统会有所变迁,但是年画里的精神是永恒的。

图书目录 编辑


not found

作者介绍 编辑


not found

防伪码


批次 生成时间 生成者 防伪码数量 开放标志

没有任何记录!

在线试读 上传PDF预览


编辑推荐


多媒体资源


评论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