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类 | 其他类- 文学、语言学 |
---|---|
ISBN | 978-7-5618-3773-3 |
开放标志 | |
尺寸 | 175mm*245mm |
字数 | 482 千 |
出版社 | 天津大学出版社 |
作者 | 费麟 著 |
印次 | 第一次 |
版次 | 第一版 |
定价 | 99.00 |
印张 | 23.25 |
包装 | 平装 |
出版日期 | 2010-11-01 |
印刷日期 | 2010-11-01 |
PV | |
Base_PV | |
页数 | 363 |
购买地址 | https://item.jd.com/10569033.html?dist=jd |
前言
Foreword
关于这本小册子,引出了下面的对话,就作为开场白吧
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的?
答:我是一名“匠人”,喝长江水长大的,祖籍苏州,生在广州,长在上海,落户北京。这注定了我的南腔北调。“建筑”与我结下了不解之缘。在中国,“建筑师”不是个传统称呼。从我的实践看,因循古制,自称“匠人为妥。
问:那你的称呼呢?
答:我姓费,名麟,字明威。姓名称呼虽然只是符号(FEI LIN),但每个字母所代表的含义,多少反映了我的个人特性:
F-Family,家庭观念较重;
E-Engineering,从事建筑工程设计;
I-Institute,一辈子没离开过学院和设计院;
L-Love,热爱生活,关爱建筑;
I-Integrity,正直,爱说实话;
N-Nature,一切顺其自然。
问:你是中国一级注册建筑师(特许),为什么还自称“匠人”?
答:自古以来,中国有很辉煌的建筑成就,都是在皇权统治下,由“工匠”、“匠人”完成的。中国役有建筑师这个称呼,在中国人事制度技术职称一览中,只有“工程师”,没有“建筑师”。外国人称邓小平是中国改革开放的“总建筑师”(Chief Architect),可到中国人手中,就翻译成“总设计师”(Chief Designer)了!有一本中国近代重要建筑师、建筑事务所名录取名为《近代哲匠录》。清华建筑系是“拙匠之门”,梁思成先生的论文集,取名为《拙匠随笔》,吴良镛先生为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院60周年(1946-2006)出版的纪念册题字“匠人营国”。老师是匠人,我当然是名副其实的匠人。
问:对业外人士来说,建筑师这个称谓不易被理解,能否简单地描述一下?
答:当然可以按我的理解来描述。
问:那什么叫建筑?
答:建筑是可感而无言的历史教科书。
问:什么叫建筑学呢?
答:这是一门艺术性很强的系统工程学。
问:建筑是艺术,又如何理解?
答:建筑是实用艺术,无法追求纯粹与超然。
问:建筑哲学是什么?
笞:归根结底是老子的名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
问:什么是建筑设计?
答:建筑设计是集体创作实践,没有指挥,就会杂乱无章。
问:那什么叫建筑师呢?
答:建筑师是“建筑交响乐”的指挥和艺术指导。
问:建筑师的生活有何特点?
答:建筑师经过训练,擅长求同存异;乐见理想化为现实,常因违心设计代人受过而烦恼。
问:什么是建筑师的特质?
答:建筑师爱好古今中外,难免孤芳自赏,贵有自知之明。
问:建筑师的教育有哪些?
答:三人行必有我师,学无止境;略有心得,就已到退休年龄。
问:建筑师要读哪些课本?
答:无字的为“现实生活”,有字的还数维特鲁威的《建筑十书》。听起来,老调重弹,想超越却难。
问:看得出,你对建筑还是很有感情的。那么你怎么会选择建筑学这门专业的呢?
答:这和家庭教育有关。我父母都是建筑师,1934年同时毕业于原中央大学建筑系。父亲费康和母亲张玉泉于1937年3月27日取得了建筑师的开业资格,并于1941年初在上海成立了“大地建筑师事务所”。由于耳儒目染,我帆小就对建筑感兴趣,并喜欢画画。1953年考上了清华大学建筑系,从此开始了我的建筑生涯。
问:听说你的女儿也是学建筑的?
答:是的,有两个女儿都是注册建筑师。
闸:那可以说是建筑世家了,三代人都是建筑师。
咎:这也算是一种缘分吧,和建筑有缘。
问:这次怎么想起要写这本书呢?
管:我已过古稀之年,去日苦多。当我回首往事时,百感交集。碌碌无为,匆匆而过,在平凡的经历中,度过悲欢离合,体会世态炎凉,经历风雨磨炼,饱尝人间沧桑。我从先辈处学到了很多哲理,从同龄人中找到了很多共鸣,在新生代中看到了一线希望。我产生了一种责任感,想在脑子还未痴呆前,赶紧把我的感受留下。这些都可以作为素材,为祖国大地的百花园添铲肥料。
问:为什么取名《匠人钩沉录》呢?是自传吗?
答:我是以匠人的身份来记录一些往事,只是一些片段。虽然是按我的成长顺序来记录,但不是自传,也谈不上回忆录。我选择了各个阶段,感受较深的人和事;前后并不连贯,也没有主次;想到就写,写到就止。就是利用这本册子,把沉睡已久的往事,勾引起来,“反刍”一下而已。这也算是温故知新了。
问:既然是钩沉录,总应有一条主线吧?不然会很散。
答:是的,当然不能开无轨。我有两条主线。一条是“母爱”,另一条是“建筑”。这两条主线,往往又交织在一起,互相补充,互相衬托。
问:那采取的是什么表述方式呢?
答:考虑再三,还是以第—人称的方式,夹叙夹议,以记录史实为主。
问:是否会涉及真人真事呢?
答:那是肯定的。根据需要,有的是真名,有的是用代号。我会选择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图稿、手迹、报刊新闻作为附图,加强可读性。
问:你打算何时付梓和大家见面呢?
答:2009年适逢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我大学毕业50周年、亲爱的母亲离开我们5周年。这本册子,作为记录自己50年来的成长轨迹,献给父母在天之灵,献给亲人,献给老师学友和业内曾经关心、支持我的同事同行。
问:好!祝你一切顺利。采访就暂时到此结柬。谢谢您!
目录
Content
启蒙篇(1935-1945).............................................2
Childhood
1寻根 My Homtown and My Family...................4
2缘分 My Parents..............................................12
3童趣 Joyful Years..............................................22
4弃家 Away From Home....................................26
5孤岛 Shanghai lslet...........................................34
6大地 The Great Earth Architects and Pu Yuan....42
7伤恸 Farewell to My Father...............................50
8寒夜 First Trip to Suzhou...................................60
9黎明 V-Day.........................................................66
成长篇(1945-1966)..........................................76
Youth
1O醒狮 Shanghai Nanyang Model High School......78
1l抉择 Making Choices..........................................88
12摇篮 Tsinghua University...................................106
13思源 Learning.....................................................118
14定位 Moulding...........................................134
15风雨 Storming Years...................................140
16磨炼 The Great Leap Forward....................150
17挑担 shouldering........................................156
迷茫篇(1966-1976)..........................................168
Mid-Life
18困惑 Confusion...........................................l70
19混战 Turmoil..............................................176
20清队 Escape to Shanghai............................l82
21学农 Jiang Xi Farm......................................190
22战备 An Hui...............................................200
23援外 ShanXi...............................................206
24脱产 New Tasks..........................................212
25剧变 The Open Door Policy.......................220
务实篇(1976-2009).........................................230
Practice
26归队 Back to Normal.................................232
27培训Training in stuttgart...........................238
28取经 Visiting Berlin...................................248
29支柱 Pillars................................................260
30合作 Joint Ventures..................................274
31平台 A New Platform................................286
静思篇(2009- )................................................300
Reflections
32责任 Responsibility...................................302
33亲缘 My Relatives.....................................320
34思念 Remembrance.................................340
参考资料........................................................360
References
后记...............................................................362
Afterward